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暂行管理规定(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6:45:10  浏览:801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暂行管理规定(废止)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暂行管理规定

1998年4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的管理,规范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工作,保证咨询工作的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对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实行备案管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活动的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申请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并接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备案程序
第三条 申请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的机构(以下简称申请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是独立法人资格组织的一部分;
二、专职人员中有5名以上经国家注册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
三、具备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活动所需的资金、设施及技术资源;
四、建立必须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 申请机构提出备案申请时,应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备案申请书和下列资料:
一、本机构法律地位的证明材料:
(一)法人资格证书复印件;
(二)如是独立法人组织的一部分,应提交所属法人组织的资格证书复印件及其本机构与所属法人组织关系的证明材料;
二、本机构专职、兼职咨询人员资格证明材料;
三、申请从事咨询业务范围的相关专业能力的证明材料;
四、本机构咨询收费管理办法;
五、本机构的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应包括:
(一)本机构的组织结构及其说明,包括:本机构的组成、章程、职责和职权及程序规则等详细情况,各职能部门职责和职权关系机构图;
(二)本机构人员的姓名、资格、经历、职责等;
(三)本机构咨询人员的培训与控制程序;
(四)本机构的咨询业务范围;
(五)实施咨询工作的详细规则和程序;
(六)本机构文件和记录管理规定;
(七)本机构对咨询组织的保密规定;
(八)本机构的内部管理评审制度;
(九)本机构的不合格控制和确保有效实施纠正措施的程序;
(十)本机构申诉、投诉工作程序。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机构。若不受理的,应说明不受理的理由。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派出审查组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确认,其费用由申请机构承担。
第六条 申请机构通过审查后,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备案,颁发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备案资格证书,并予以公告。
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资格证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专用章。
第七条 备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4年。
获准备案的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以下简称获准备案机构)在备案资格证书有效期届满后需继续保持其备案资格的,应提前90日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重新备案的申请。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八条 获准备案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并保持相应的咨询能力。
第九条 获准备案机构及其咨询人员不得从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活动。
第十条 获准备案机构须在其业务范围内进行咨询活动。需变更其咨询业务范围时,应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
第十一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备案资格证书有效期内,对获准备案机构的咨询能力保持程度进行证实或评审,以验证获准备案机构持续满足备案要求。
第十二条 对擅自变更备案批准的咨询业务范围或经证实评审不合格的获准备案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督促其限期改正,逾期不能改正的,取消其备案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受理有关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活动的申诉和投诉,负责调解并处理纠纷。
第十四条 申请机构申请备案时应缴纳备案申请费。
获准备案机构每年应交纳管理费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申请费和管理费收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申请表
编号:
------------------------------------------------------------------------------------------
|申请机构| |
|名 称| |
|--------|----------------------------------------------------------------------------|
|机 构 |□ 独立法人 |
|性 质 |□ 独立法人资格组织的一部分 |
|--------|----------------------------------------------------------------------------|
| | 独立法人名 称 |
|--------|----------------------------------------------------------------------------|
|地址与邮| |
|政 编 码| |
|--------|----------------------------------------------------------------------------|
|法定代表| 职务 |
|人 姓 名| |
|--------|----------------------------------------------------------------------------|
|联 系 人| 职务 |
|姓 名| |
|--------|----------------------------------------------------------------------------|
|电 话| 传 真 |
|--------|----------------------------------------------------------------------------|
|申请类别|□ 首次备案 □重新备案 □ 扩大备案业务范围 |
|--------|----------------------------------------------------------------------------|
|拟申请咨| |
|询工作业| |
|务范围 | |
|--------|----------------------------------------------------------------------------|
|主 要 | |
|业 务 | |
|范 围 | |
|及相关 | |
|工 作 | |
|情 况 | (可另附页) |
|--------|----------------------------------------------------------------------------|
| |我代表咨询机构着重申明: |
| |1.本机构提供的申请文件均正确属实; |
| |2.本机构愿意遵守《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暂行管理规定》; |
| 声 |3.按要求交纳备案管理费。 |
| 明 | |
| |法定代表人(签名): |
| | |
| |申请机构(盖 章): 年 月 日 |
|--------|----------------------------------------------------------------------------|
|备 注 | 用钢笔或毛笔以中文填写,字迹清晰、准确 |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 |
------------------------------------------------------------------------------------------

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登记表
编号:
--------------------------------------------------------------------------------------------------------
|备案机构| |
|名 称| 备 案 批 准 号 |
|--------|------------------------------------------------------------------------------------------|
| | |
|--------|------------------------------------------------------------------------------------------|
|机 构 |□ 独立法人名称: |
|性 质 |□ 独立法人资格组织的一部分,独立法人名称: |
|--------|------------------------------------------------------------------------------------------|
| | |
|--------|------------------------------------------------------------------------------------------|
|从事咨询|专职审核员: 名,其中:审核员 名,主任审核员 名 |
|活动人员| |
|状 况| |
|--------|------------------------------------------------------------------------------------------|
| |兼职审核员: 名,其中:审核员 名,主任审核员 名 |
|--------|------------------------------------------------------------------------------------------|
| |其 他 人员: 名 |
|--------|------------------------------------------------------------------------------------------|
|地 址 | |
|邮 编 | |
|--------|------------------------------------------------------------------------------------------|
| | |
|--------|------------------------------------------------------------------------------------------|
|法定代表| 职务 |
|人 姓 名| |
|--------|------------------------------------------------------------------------------------------|
|联 系 人| 职务 |
|姓 名| |
|--------|------------------------------------------------------------------------------------------|
|电 话| 传 真 |
|--------|------------------------------------------------------------------------------------------|
|备案类别|□ 首次备案 □ 重新备案 □ 扩大备案业务范围 |
|--------|------------------------------------------------------------------------------------------|
|备案咨询| |
| | |
|业务范围| |
|--------|------------------------------------------------------------------------------------------|
| |经审查,该机构符合《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咨询机构备案暂行管理规定》的要求,具备环境管理体系咨询|
| 审 |机构备案资格,准予备案。 |
| 查 | |
| 结 |处核:---------------------- 批准:---------------------- |
| 论 | |
| | (备案章) 年 月 日 |
|--------|------------------------------------------------------------------------------------------|
| | |
--------------------------------------------------------------------------------------------------------
填 表:--------------------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该案的保证承诺性质及债权债务的具体负担

田永伟

保证,是《担保法》明确规定的债权担保方式之一,常见于各类债权担保中,因为其手续简单,可操作性强,以农村借贷关系中存在最为普遍。虽然随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增强,进而转变为实际行动,处处运用法律,但由于绝大部分运用法律者对《担保法》知知甚少,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层出不穷,下面以一案例试论保证承诺的定性问题。
甲乙为一村之民,彼邻而居,关系甚洽。一日,甲红运当头,获体彩奖金若干,呼乙至家同庆,膳前,甲曰:“近日,木材市场走势强劲,何不大发特发?”乙颔首击节,甲取来笔墨,乙欣然写道:“吾甘为甲担木材交易之全责,违法犯罪亦同”。后甲经营数日,债台高筑,锒铛入狱,问乙之保证有无效力?
此案例相对较为简单,但案件的关键焦点,是如何认定保证合同的效力及债权债务具体的问题,本人从下几个方面试加分析。
一、保证不应囿于直接与债权人签订合同。从《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大部分人都会得出,如果没有保证人与债权人的书面约定,保证合同或保证行为将不会成立。如《担保法》第6条规定内容是:“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但是,就案件中甲与乙签订的保证书性质而言,合乎合同成立的要件,甲发出要约,乙提笔承诺,合同即告成立。而对于债权人来说,如果债权人知道这一情形,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行为是保证人对债权人作出的单方要约,而债权人与债务人合同一成立,即视为债权人接受这一条件,保证合同即自行生效。这也符合《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的相关规定,当发生债务人不能清偿之事宜时,债权人即可追究保证人之责任。
二、甲乙签订之合同部分有效。保证人乙为保障交易安全,愿为甲承担保证责任,根据民事行为生效的三大要件即主体,意思,内容均是合法的。而保证人乙为甲违法犯罪提供的担保则是无效的,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系无效条款,又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效力。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故此保证书为部分有效。而合同效力又需司法机关等特殊主体以《合同法解释》的第四条为依据进行确认。
三、债务的具体承担不能同一而论。从甲乙订立的合同而言,并没有约定具体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根据《担保法》第十九条之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故乙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债权人即可以向主债务人甲主张债权,也可以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乙主张相关权利,二者承担连带责任。而对于保证人而言,此时保护自己利益不损的惟一办法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相关内容,采取合法有效的途径,收集债权人在签订合同时对甲乙约定并不知情的证据,由此主张保证合同不成立。同时,债权人与甲之间合同没有约定乙承担保证责任和保证期间,乙在主合同履行期限超过六个月的情况下,主张抗辩权,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单方的保证、保函在债权人认可、接受的情况下为保证的特殊形式,建议签定此类合同的人要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最大程度地防范风险的发生。

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

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


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


   公 告

   (十三届第十五号)

  《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已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9年12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1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 节能工作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技术推进和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节能与开发并举。

  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避免能源浪费。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应当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生活节能等内容。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第五条 依法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第六条 市和县(市)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节能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节能监察机构从事节能方面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工业、建设、交通、农业、旅游、商贸、城市管理等部门和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领域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与改革、统计、财政、质量技术监督、科技、环保、规划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节能工作。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进步。

  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第八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节能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职工开展节能教育和培训。

  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应当组织节能知识宣传教育,开展节能实践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运用多种形式普及节能知识,指导家庭节能,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节能宣传报道,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九条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以及节能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单位,推广节能产品,指导用户正确使用节能产品,引导节能型消费。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有权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十一条 依法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年综合耗能超过国家和省、市规定限额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以及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第十二条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对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淘汰计划,指导用能单位实施淘汰或者技术改造。

  第十三条 本市已有一定规模或特色的产业,尚无有关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指导性节能技术规范,指导用能单位开展节能工作。

  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采用国际先进节能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节能标准的制定。

  第十四条 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生产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生产单位,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

  对高耗能的特种设备,依法实行节能审查和监管。

  第十五条 市统计部门应当会同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发展与改革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电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电耗,县(市)区以及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和节能情况等信息。

  第十六条 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节能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公布节能政策、节能标准,定期发布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等信息,为社会提供节能指导和服务。

  第十七条 鼓励行业协会在行业节能规划、行业节能标准制定和实施、行业节能技术推广、节能宣传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

  鼓励行业协会以行业内能耗先进水平的量化指标为基准,推动协会成员调整用能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强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培训、推广等服务,承担有关节能方面的服务外包。

  节能服务机构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公正、客观地为委托单位提供服务。

  第三章 合理用能

  第十九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的监督管理,每年公布本级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名单。

  第二十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组织体系,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计量岗位,确定能源管理负责人和能源计量人员。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制定年度节能计划,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开展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和对标管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重点用能单位未实现上一年度节能目标的,应当在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中说明原因。

  第二十一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在监督管理中发现重点用能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开展现场调查,委托节能服务机构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一)无正当理由,未实现上年度节能目标的;

  (二)能源计量数据、统计数据有明显错误的;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

  (四)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其他情形。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实行一定周期循环的电平衡测试和热效率测试制度。

  第二十二条 电力、钢铁、石油加工、化工、造纸、有色金属、化纤、印染、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应当实施节能工程。

  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凝结水利用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

  第二十三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要求,确定建筑物的布局、形状、朝向。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核发施工许可证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对建设工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建筑节能规划,组织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的目标、范围和要求,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鼓励措施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的实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

  第二十五条 建筑工程应当按照规定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采用其他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可再生能源。

  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民用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

  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政府投融资的建筑项目及新建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酒店、医院,应当至少利用一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二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商品房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应当按照住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房屋,不得在装修时损坏住宅保温层等节能设施。

  第二十七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扶持,完善公共交通基本网络,引导和鼓励市民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第二十八条 鼓励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鼓励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建设工程和环卫特种车辆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

  第二十九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节能组织管理体系,实施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第三十条 公共机构应当对既有的办公建筑、空调、照明、电梯、锅炉等进行节能改造。

  第三十一条 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管理者应当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按照规定启闭景观照明,严格控制景观照明能耗。

  公共建筑管理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

  第四章 节能技术进步与节能激励措施

  第三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三十三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项目研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节能专项资金应当适应节能工作的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第三十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把节能技术研究开发作为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公布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目录,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研发通用性、关键性节能技术和设备,促进节能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第三十五条 企业开发节能新技术、进口节能研发用品、购置节能专用设备,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十六条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领域的信贷投入,拓展节能服务机构、企业节能项目的筹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联合贷款、转贷款等合作方式,为起步资金大、投资回报期长的节能项目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推动和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节能的资金投入。

  第三十七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工作开展,逐步实行有利于节能的能源差别价格政策。

  第三十八条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节能服务机构和其他有关单位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提供服务。

  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能单位定期组织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潜力调查,制定年度负荷管理目标、节电目标和实施方案。

  鼓励电力企业与用户运用协议避峰等措施限制高峰期电荷,合理调整用电负荷。

  第三十九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有显著成绩以及检举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重点用能单位未设立能源计量岗位、确定能源计量人员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重点用能单位拒不配合实施能源审计、电平衡测试或热效率测试的,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政府投融资的建筑项目及新建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酒店、医院未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未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责令停止建设,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整改后,方能交付使用。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商品房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未按照住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房屋,在装修时损坏住宅保温层等节能设施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未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公共建筑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符合规定的,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四十七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在节能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一)能源审计,是指受委托的节能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以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和其他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以促进节能、制止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二)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即由节能服务机构提供资金、技术和全过程服务,在客户配合下实施节能项目,在合同期间与客户按照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的节能机制。

  (三)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